歡迎您選擇尚捷文化,我們為您提供教材出版、主編參編、學術著作出版、個人自費出書、醫學譯著等服務。

課題開題報告范文《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

分類:課題研究 發表時間:2017-08-31 11:45 瀏覽量:

開題報告范文

  一、選題背景:

  1992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發表《地理教育國際憲章》,針對地理學在解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上的巨大優勢,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 、“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 ,明確提出“地理教育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地球概況、各大洲及主要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點等基本知識,閱讀和使用地圖,運用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觀察觀測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等,正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可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視為“小科”、“副科”,而作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隨著現在初高中分離辦學,許多初級中學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沿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使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也使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為高中地理學習或走向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而今年開始,初中地理又得受新頒的會考制度的指揮,可能回到為應試而教學。

  雖說現代地理教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系統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結合新評價機制和整合歷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立足初中地理教學開展的此類研究更少。基于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課題。本課題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生活化的教學為突破口,優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構建一種開放的、探究的教學環境,真正賦予地理教學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實現三維目標,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杜威首先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從批判傳統教育出發,他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杜威認為,在教育成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因為正是在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活擴大并啟迪學生的經驗,刺激并豐富學生的想象。他強調說:“學校的第一任務是教學生在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分擔的責任,使他在適應社會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當他把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時間或興趣去從事純屬智力活動方面的修養。”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基石。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為,經驗總是處于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經驗是獲得新的經驗的基礎。在杜威看來,經驗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具體的生活,脫離學生的經驗,經驗發展的連續性同樣表現在學生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在推行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來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改造。陶行知認為杜威的觀點只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東西搬一點到學校里做點綴,就像鳥籠里放上一兩根樹枝一樣。因此陶行知強調指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后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講‘教育即生活’。

  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很有啟發,我們既不可能讓學生像徐霞客那樣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間,也不能讓學生天天關在學校里,像只籠中鳥,與生活世界隔離。我們要把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地理教育處處面向生活。

  3、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面向生活的理論啟示

  皮亞杰和維果斯基被認為是建構主義的直接先驅。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個體的認知結果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發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同化即為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時,把這種新的刺激對象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順應則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其與環境相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而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本思路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②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③注重協作學習,提倡師徒式傳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讓學生自我探索。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與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許多相通之處。在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作為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對地理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當前教學體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學最應該實現的方式之一。

  4、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蘊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倡導者和代表

  人物。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系著。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學生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接受教育者的監督,他們早晚是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如果沒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就無法有計劃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難以抵制不良傾向的侵蝕,其成長過程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為在孩子越小的年齡時,越多地把社會的現實情況教給他們,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價值觀。因而,我們應該使教育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的成長。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有利于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文化、生活、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特別是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強調社會責任感,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保護地理環境的責任感。由于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離學生疏遠了,以至于他們產生疑問:“地理學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對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識,同時也建立了一種責任感—學好地理知識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2、有利于增強生活能力

  鑒于學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傾向,地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開展的查詢、觀察、觀測、分析、辨認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們體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培養了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合作的意識;培養了學生拍攝、繪圖的能力;通過收集資料、討論、匯報提高了學生查閱資料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公正、客觀、理性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更培養了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創新品德。也許這樣的學習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不可替代的。

  3、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樂學心理。

  樂學,指學生喜歡學地理。學生要能樂學,就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激發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只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強。而且地理教學生活化,真實自然,記憶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礎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將為高中地理的學習和走向社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1)對初中地理課程中蘊涵的生活實例的分析。 (2)對初中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點的調查與分析。(3)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調查與分析。(4)分析初中歷史課程中滲透的“生活地理”的內容。(5)優化和整合初中教材與校外課程資源中的“生活地理”,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6)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 (1)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2)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難點是: 探索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教材中有關生活化地理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地理課堂生活化

  1、教學情景生活化

  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學生會產生共鳴,易于接受與理解,增加學習興趣。

  2、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師要善于隨時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適時地將生活中學生隨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

  3、積極進行“生活化”的技能訓練

  地理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地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地理基本技能訓練的“生活化”要求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二)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學生生活“地理化”

  1、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當今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時代要求我們學好地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關注家鄉的生態。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方法,對于地理這門學科,觀察更為重要。因此,地理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的存在。讓學生養成良好觀察習慣,多看勤看,調動多種感官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創造良好的觀察條件,把所學知識與觀察對象聯系起來。

  3、利用案例開展研究性學習。

  案例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學生

  的生活中有許多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并提供生

  活案例。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媒體、網絡以及開展社會調查捕捉、收集各種地

  理信息。

  (三)做生活的有心人,開發和利用地理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程資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義、有利于課程實施或達到

  課程標準的教育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世界就不再僅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書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為,也應該成為學生活生生的教材,成為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要使地理課程理念轉變為有效的地理教學實踐,實現地理教育功能,有賴于

  廣大地理教師課程資源意識的覺醒,以及對相關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創造性的利用。

  七、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式:

  準備階段(2006年12月—2007年5月):

  課題組成立,學習研究計劃和相關材料,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立項階段(2007年5月—2008年2月):

  A)撰寫開題報告;

  B)設計“初中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地理學習興趣點”的調查問卷;

  C)問卷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

  實施階段(2008年2月—2009年3月):

  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

  B)整理初中地理教材中蘊涵的生活實例及搜集與生活相關的地理資料;

  C)課題組的老師每人上一節“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校際公開課;D) 初步擬定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模式,并逐步完善研究方案。

  總結階段 (2009年3月—2009年9月):

  A)整合專題講義,形成校本教材《初級中學“生活地理” 》;

  B) 舉行面向全市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展示課;

  C)結題報告《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調查報告、資料匯編(包括教學案例、網站、課件、錄像等)、學生成果(包括小制作、小、手抄報、攝影等)、校本教材。

  八、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分工:略


本文由尚捷文化網首發,一個權威正規的學術著作教材出版網。

文章名稱:課題開題報告范文《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

文章地址:http://www.74993.cn/ktyj/3016.html

還有問題,免費咨詢專業人員

沒有問題了,我想發稿或出版

上一篇:《初中音樂欣賞課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的研究》結題報告范文 下一篇:中小學教師選擇科研課題應注意的原則

關于我們
尚捷文化網專注于教材圖書出版、醫學專著出版、學術專著出版、自費出書、審核書稿、作家經紀,主編副主編參編,評職稱服務等工作。全國上百家百佳出版,是您評職稱放心的首選權威平臺。
服務范圍

正規單位正規注冊單位,固定地址辦公,單位賬戶辦款,開具正規發票

優質服務尚捷擁有數十名專職編輯客服為您提供一對一的專業服務

專注出版成立十年多,尚捷只專注于教材出版和著作出版

更低價格出色的采編能力和數萬作者的支持是我們更低價的保障

聯系學術顧問

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加查县| 定结县| 海晏县| 门源| 泌阳县| 东平县| 邢台市| 进贤县| 河津市| 岳阳市| 共和县| 楚雄市| 安多县| 中江县| 高唐县| 淮安市| 德安县| 历史| 沙坪坝区| 中山市| 新建县| 石楼县| 宣汉县| 大连市| 拜城县| 湘潭县| 晋州市| 临清市| 南江县| 柳林县| 桐城市| 南岸区| 旬邑县| 视频| 怀来县| 凌海市| 满洲里市| 克什克腾旗| 通山县|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