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題研究 發表時間:2021-09-10 10:38 瀏覽量:
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與情緒相關的腦科學研究已經成為情緒研究的熱門課題。相關情緒研究的課題組有很多,大家在申報課題組之前,一定要滿足課題組申報條件,以下是平臺課題顧為大家介紹的緩解小班幼兒入園哭鬧情緒的對策研究。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一)課題研究背景
幼兒由家庭走向幼兒園,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然而很多幼兒都會經歷分離焦慮的體驗。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親人分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安情緒和行為,是幼兒面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產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應,一旦產生焦慮情緒后就開始哭鬧不止。每學年新生入園時,我們總會看到很多孩子因為面臨和家長的分離而哭鬧,有的孩子因為害怕分離甚至自殘,不愿進食,不愿午休,不參與活動,破壞學校設施等。這些等現象足以說明了孩子的焦慮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減緩幼兒的這種哭鬧情緒,幫助幼兒克服焦慮,縮短適應期,培養幼兒積極的入園情緒。我班級特此開展了《緩解小班幼兒入園哭鬧情緒的對策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界定
1、哭鬧情緒:哭鬧是一種情緒反應,當人面臨或預見到某種現實威脅和危險時,會出現焦燥不安、緊張和恐懼,具體表現就是哭鬧不止,尤其是幼兒更喜歡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情緒。分離性焦慮是嬰幼兒離開自己的親人,就會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對著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適和滿意的主要源泉,打亂了他的依戀,從而產生的分離性焦慮。
2、研究對象:前衛鎮第二幼兒園全體小班幼兒及幼兒家長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一)課題理論依據
本課題研究以如何使幼兒盡早適應入園生活為研究重點,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幼兒與家長分離時不哭不鬧主動與家長告別,積極投入到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并且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保持愉悅情緒,不會產生哭鬧情緒。
在幼兒早期適應能力逐漸形成的關鍵期,是各種能力建立和鞏固的階段,幼兒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聽之任之哭鬧則可能產生分離焦慮。將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陳鶴琴先生在1951年所作的《如何使幼稚生適應新環境》這一演講中就提出:教師要解決幼稚生的入園適應性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要設置豐富的教學環境,以便轉移孩子的心情,使他們從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消失對環境的陌生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幼兒園應成為兒童發展的共同促進者。教師與家長要結成教育伙伴,家園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家園聯動,同步實施一系列教育策略,幫助幼兒及時建立起對新環境的依賴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幼兒在新環境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各方面得到和諧,健康的發展,從而實現家園的順利過渡。
(二)課題研究意義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能夠總結出一些可行、有效的解決小班幼兒入園哭鬧的方法,在以后的一日生活中,幫助幼兒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促進幼兒快樂、健康的成長。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一)研究目標和內容
1、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尋找預防與矯治幼兒入園焦慮的有效對策,解決幼兒入園哭鬧等焦慮問題,使幼兒盡快擺脫對家庭的依賴,及早地建立起對教師的依戀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2)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新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保證正常教育活動的盡早開展,從而實現從家庭到幼兒園的平穩過度。
(3)幫助教師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有助于家長學習與孩子正確的溝通和科學育兒的方法。
2、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小班幼兒入園哭鬧的成因。
(2)研究小班幼兒入園哭鬧的類型以及教育對策。
(3)研究制定出預防和緩解小班幼兒入園哭鬧情緒的教育指導活動方案。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在網上、書刊上查閱相關幼兒教育文獻,提高理論認識,吸取有效經驗方法,促進研究,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借鑒與參考。
2、行動研究法:在行動中研究行動,有明確的目的,有具體的計劃,控制實驗過程,收集相關信息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加工、提煉,形成研究成果。
3、觀察研究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研究對象(幼兒、教師)進行觀察,典型群體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多種感官參與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從而收集真實、準確、有代表性的信息。
4、問卷調查法:通過向家長分發問卷,收集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了解家長對幼兒分離焦慮的看法,以及新入園兒童分離焦慮的程度及表現。
5、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做好相關記錄,及時做好整理,并做好總結。
6、訪談法:本研究中訪談的運用主要是對現場觀察到的一些行為和現象進行的了解和分析,并為幼兒分離焦慮個案的具體描述分析收集材料。
(1)對教師的訪談。主要是教師在幼兒入園之前大分離焦慮問題上與家長有哪些溝通,以往工作經驗里的小班幼兒分離一些表現及持續時間,針對這一問題曾經采取過哪些措施以及效果如何等問題教師進行交流。
(2)對幼兒的訪談。主要是在幼兒出現了一些分離焦慮的外顯行為之后,進一步向幼兒詢問原因,已確定行為的出現是由于分離焦慮產生的。
(3)對家長的訪談。 主要是在對分離焦慮情況較嚴重的幼兒家長進行交談,了解幼兒及其家庭的一些情況,了解家長在幼兒入園之前后采取的一些措施等等來解釋幼兒的行為,為個案的分析收集材料。
(三)研究步驟及過程
(一)研究步驟:
1、進行課題研究的開題論證及報告。
2、查閱和整理近年來國內外關于新生入園焦慮研究的學習與教學的研究成果和課程方案。收集課題所需的文獻資料,建立研究資料庫,旨在通過該課題的研究,能有效緩解幼兒入園焦慮。
3、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在廣泛學習和吸收的基礎上分析新生入園產生焦慮的原因,建構詳細的研究框架。深入小班進行教學實踐現場展開調研,收集和獲得相關的事實素材。
4、對于新生入園焦慮的相關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進行邏輯構建和理性提升。針對新生入園分離焦慮現象的觀察與調查,及時將觀察和調查結果進行課題研究,分析幼兒產生分離焦慮原因,采取相應對策,預防幼兒產生入園焦慮。
5、通過家訪、準入園、布置環境、游戲、個案研究等形式,調適幼兒分離焦慮。
6、對于新生入園焦慮的教學策略包括目標、內容與方法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建設。
7、整理課題研究資料,撰寫課題研究的總報告。
(二)主要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研究并制定課題方案。本階段主要調查小班新入園幼兒的哭鬧現象是否嚴重,幼兒哭鬧的最主要原因,教師如何處理及效果。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通過調查,具體分析小班幼兒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新入園哭鬧的主要原因,結合實際情況,總結出解決幼兒哭鬧應采取的措施,并在實踐中尋找更好的方法,便于以后的教學。
第三階段:總結評價階段
撰寫研究報告、進行工作總結和成果鑒定。
七、課題研究的成效
經過教師、家長和幼兒園三方的共同努力,一學期下來,我園小班95%孩子上幼兒園不再會感到焦慮,幼兒現在也已愛上幼兒園了,早上來園時,臉上滿是愉快的表情,還能主動向老師問好,下午離園時,能主動、快樂的給老師說再見,在幼兒園的活動中也能夠開心地生活、學習和游戲。
八、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一)存在問題
1、研究難度很大,要在很長時間的調查研究中逐漸總結經驗,并非一時一刻能完成。由于幼兒園小班幼兒年齡比較小,認知度較弱,致使困難幅度增大。研究范圍有限,我園小班幼兒人數較少,不能總結出所有幼兒哭鬧成因及解決措施。
2、部分家長的入園焦慮問題難以緩解和糾正,直接影響了幼兒的入園情緒。
3、疫情的影響,導致個別家長焦慮情緒過于嚴重,第二學期沒有送孩子入園,選擇在家防控疫情。
(二)改進
1、堅持后期的研究,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促進自己的專業化成長,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加強與其他幼兒園的交流學習,共同總結經驗,相互分享。
2、開展針對家長的入園焦慮情緒調查研究,從家長入手,雙管齊下來緩解幼兒的哭鬧焦慮情緒。
3、繼續跟進第二學期沒有入園在家進行疫情防控的幼兒情況,適時進行防疫指導和家訪,促進幼兒健康情緒。
本文由尚捷文化網首發,一個權威正規的學術著作教材出版網。
文章名稱:情緒研究的課題組
文章地址:http://www.74993.cn/ktyj/10990.html
上一篇:內蒙古社科課題有什么新課題 下一篇:口腔科有什么課題
正規單位正規注冊單位,固定地址辦公,單位賬戶辦款,開具正規發票
優質服務尚捷擁有數十名專職編輯客服為您提供一對一的專業服務
專注出版成立十年多,尚捷只專注于教材出版和著作出版
更低價格出色的采編能力和數萬作者的支持是我們更低價的保障
聯系學術顧問
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