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出版案例 發表時間:2017-01-22 09:23 瀏覽量:
內容簡介:
《中庸》,是先秦儒家最早、最精密的哲學著作,堪稱儒家學說的思想綱領和理論基礎。它著力論述人生哲理,認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普遍原則是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之道”。 本書《人生大智慧》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中庸》中蘊涵的深刻人生哲理。 《人生大智慧》由郭慶祥編寫。
作者簡介:
世界藝術家名人協會副主席,中華國學會主席,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會員。 歷任中學老師,生產隊長,中型工業企業廠長。商業、文化、音像公司的總經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編輯部主任。中國少年兒童音像出版社社長等職。 1986年起發表散文、雜文、小說;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語典》、《生財之道》、《中國名校名師精講系列叢書》;與人合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全書》,《教育小百科詞典》等大型叢書,被國家教委圖工委列為裝備用書。策劃責編的作品,五次獲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八次獲部級獎;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薦為全國百種優秀音像、電子讀物。 著有“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中華經典與智慧》、《人生大學問》、《人生大智慧》等書。
目 錄:
前言
題記
一、中庸之道,中國人的思維準則
第一講:道不遠人,中庸之道,相伴我們而行
道不遠人。“道”穿越歷史的時空,無時無刻不在伴隨左右著人們前行的軌跡道是依據規律,規范人們在人生正確道路上奮勇前行的軌跡道路圣是依據規律,引領人們在人生正確道路上奮勇前行的良師益友中是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是為人處世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客觀中正;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適當、適中;是前后、左右、上下、內外、陰陽、正負動態之中的平衡庸,是用,是持之以恒、不可更改的堅守
中庸,是用中;是在動態中,恰如其分,不可改變,長期持久的用中;是在動態中持久保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狀態中的平衡。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和行事規則
中庸不是中立,是“用中”;不是折中,是“適中”;不是調和,是“變通”;不是妥協,是“平衡”
第二講:天命、率性、修道的天人合一境界
中國人的天命觀:天命之謂性,是按照人本性的自然規律,去發展自由生動的人性天:凡不可思議,非人力所為,足以支配人命運的力量就是天命:凡不可思議,非人力所為,足以左右人命運的力量就是命天命:一是天賦,指人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二是命運,是人對之無可奈何的某種必然性的命運,是冥冥中不可逆轉的趨勢第三講:天命之謂性,人性本為欲
性,是指萬事萬物內在的性質和所具有的特點、本質、本色、本能、本性人性,指人類的本能、本性、本色、本質;人類的本性是欲;羨慕嫉妒恨,是人性的最好寫照人性是欲;人之本能,是飲食男女;人之本性,是貪生怕死;人之本質,是貪心貪婪;人之本色,是縱欲懶惰;人之常情,是趨利避害;人之常態,是欺軟怕硬;人之常欲,是追求幸福和享受;人之常理,是追求公平和自由;人之常惡,是貧困饑餓和死亡
“率性之謂道”,依據生命宇宙的規律,順其人性自然的延伸,遵循人的本性行事,就是道率性:是順其自然之性,盡其性,任其性
欲,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人沒有了欲望,也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動力,人類社會就不會繼續發展,就會停止消亡
第四講:修道之謂教,規范人生行為
修道,是按照人性的規律修身養性,符合人類共生共存共發展的道德規范教,是教化,通過人的修養達到的道德境界,從而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要知己性,則懂得如何修身養性;知人性,則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盡其性,則懂得不縱欲不貪婪;忍其性,則懂得不失瀟灑自由;任其性,則懂得不固執己見;率其性,則懂得不天馬行空
第五講:君子依道而行,自察內省慎獨,自我修身養性致中和的人生智慧
“中”是天下的大本,“和”是天下的達道。“中”的根本目的,是保持萬事萬物的根本,以求穩固;“和”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天下通行的達道,以求通達;“中和”的根本目的,是為達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六講:中庸的智慧,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適中,是時時處處追求動態中的居中、適中
中庸其至,民鮮能久
中庸之道,人鮮能行
第七講:持之以恒,中庸可行
惟大智者,故能行中庸之道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啟示
選擇中庸,貴在堅守
中庸難行,貴在持之以恒
二、君子之道,中國人的做人準則
第八講:君子之強與堅守中庸
君子之強,和而不流的精神價值
堅守中庸,持之以恒,無怨無悔
第九講:君子之道的廣大與精微
君子之道,造端乎父母。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講:道不遠人,人皆可以為道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忠恕違道不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一講:君子之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安然自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中庸之道
第十二講:敬畏神靈的當代啟示
國人某些人對于神靈,采取的是實用主義、行賄式的信仰人類由于對神靈缺少必要的敬畏,肆意掠奪資源,破壞自然和社會環境第十三講:大德受命與中庸功效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第十四講:仁政與禮制的繼承與發展
仁政與禮制,父作子述的繼承與發展
第十五講:繼承先祖遺志,達孝治理天下
大孝,是繼承先人遺志,把先人的未競事業發揚光大第十六講:為政,以人為本;為人,以誠為本
為政之道,以人為本,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天下之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交也。天下之三達德:
知、仁、勇。所行者一也:誠
第十七講:九經,是治理國家的九條準則
治國九經: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有九,九九歸一,就是一個誠字三、至誠之道,中國人的成己、成人、成物準則第十八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
誠者,天之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之者也學、問、思、辨、行的知行合一,是培養人才的必經之路第十九講:至誠之道的天地境界
至誠,是天地人之本,是成己、成人、成物的核心至誠無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
至誠如神,防微杜漸,可以預知
第二十講:至誠無息,孕育萬物
誠者自成,成己、成人、成物的“內圣外王”之道至誠無息,孕育萬物
中庸的功效,是大德受命;至誠的功效,是與天地共同化育萬物誠,是天地運行的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嚴肅的運行規則,一種自然而然的運行動力四、禮儀之道,中國人的行為準則
第二十一講:禮樂制度與德合天人的哲學理念
至誠之道的理論與實踐
與時俱進與圣君禮樂
第二十二講:圣君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圣君治理天下的“三重”: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規范文字。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君子之道“六事”的最高境界
圣人的光輝與天地日月同輝
第二十三講:至圣和至誠,可與天地同
至圣之道的五種美德:聰明睿智,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至誠之道,博大精深,成己、成人、成物之美德,接近天道第二十四講:至圣的修養功夫
君子之道,簡淡謹微的道德境界
君子之道,內省慎獨的內修價值
至誠的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至誠的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畏
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上天之德,無聲無臭
本文由尚捷文化網首發,一個權威正規的學術著作教材出版網。
文章名稱:一本解讀《中庸》的出版案例
文章地址:http://www.74993.cn/cbal/1018.html
上一篇:成功出版一本哲學集 下一篇:出版案例管理數量方法
出版類型
尚捷最新申報信息
正規單位正規注冊單位,固定地址辦公,單位賬戶辦款,開具正規發票
優質服務尚捷擁有數十名專職編輯客服為您提供一對一的專業服務
專注出版成立十年多,尚捷只專注于教材出版和著作出版
更低價格出色的采編能力和數萬作者的支持是我們更低價的保障
聯系學術顧問
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